【曙光·节气】小寒天寒地冻,健康过冬有讲究

阅读: 35 发表于 2024-03-19 17:13

 

节气

小寒

许丽莉

偶闻河中过,轻船举慢烟。

隔窗看昨路,翻页写新篇。

两树仍青色,千霜未白田。

目光回暖处,又见一株莲。

节气小百科

WINTER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民谚有云:“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冬至”宣告真正意义上冬天的到来,“小寒”则拉开了冬季寒风凌冽的序幕,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北风一吼瞬间冻抖,人们纷纷穿上羽绒,戴上帽子和围巾以御风寒。

节气养生

中医历来讲究天人相应,即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们需要调整自身的状态去适应环境,以期更好地工作和生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人们战胜自然界的信心日益增强,饮食精细加工高盐糖,室内地暖空调恒温时间长,室外交通便利坎坷少,人体对于自然界的感应程度也越来越低。

但这并不是说,人类可以避开自然环境谈生存,尤其是老人、病患、婴幼儿等生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节气变化照样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水平。例如小寒节气前后,婴幼儿呼吸道疾病高发,中老年人腰腿痛易复发,血压不明所以居高不下,老人跌倒骨折风险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频频发生……故而,我们的养生目标,一方面为了更好地顺应四时而生活,一方面教导大家防患于未然。

小寒

养生建议如下:

1.恒温环境需通风:

室外寒风刺骨,部分人群喜欢将空调温度调到27℃以上,使室内温暖如春。舒适的环境对人体却未必友善,空调综合征层出不穷,具体表现为鼻塞、咽喉干燥、口干、头痛、情绪低落、免疫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因此,正确使用空调的姿势:冬季应寒不能太暖,室内温度因人而异,使不出现肢冷或汗出为宜,一般维持在18-25℃左右;且须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应用加湿器等增加室内空气湿度。

2.耐寒锻炼益健康:

对于青少年人群来讲,适当的耐寒锻炼于增强体质和生长发育更为有益。小寒节气寒流频袭,久居室内缺乏锻炼的人群体质较弱,体温调节功能下降,触遇室外寒冷空气,散热速度大于产热,体温下降,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病证。而耐寒锻炼可以通过动员机体各组织器官蓄热和产热以适应寒冷,提高了人体的耐寒能力,使关节滑利、反应灵敏、精力充沛、生机勃勃。

3.饮食养生安脏腑: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饮食养生,首在安脏腑以扶正气,脏腑营养物质充盈,才能化为能量物质供人体生命活动需要,同时抵御外邪。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小寒时节可选择相应的食谱,平素怕冷、室外工作者或体能消耗较大的人群,可适当进食热量高的食物,如各类坚果、肉蛋奶、红枣桂圆等食品;平素怕热、室内工作者或体能消耗较少的人群,需谨和五味、平衡膳食,多食当季的水果蔬菜,切勿选择大寒大热的食品,以免损及脾胃。

4.劳逸结合助身心:

与以往农耕社会生活方式不同的是,现代人过劳过逸更呈现两极分化,劳则加班熬夜夜不归宿,逸则无所事事精神空虚,事实上过劳则耗伤气血或损及筋骨,过逸则心神散而痰湿重,两者皆于健康无益。临床上常见失眠、月经不调、盗汗、心悸、胃肠功能紊乱、抑郁焦虑等多与劳逸不当有关。小寒节气,室外活动相对减少,对于老年人群来讲,更需要劳逸结合,调畅情志,使自己的生活充实练达。

5.防患未然宜先行:

对于众多慢性病患者,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本身。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加强自我管理,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一旦出现不稳定状况应及时就医;行动不便的老人需加强看护,减少出门,防止跌倒风险;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尤需注意防寒保暖,一方面增加饮食营养促进机体蓄能,一方面可完善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接种,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心肺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需减少劳累,休养生息以安全过冬。

专家简介

傅慧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工作十余年,擅长在内科杂病如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失眠、复发性口腔溃疡、月经不调、腰腿痛,慢病大病重病的中医调理。目前入选上海市中医药专门人才培养计划及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传承项目人才培养计划,已发表论文19篇,作为副主编编写论著1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原标题:《【曙光·节气】小寒天寒地冻,健康过冬有讲究》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