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保“胃”健康

阅读: 11 发表于 2024-04-16 22:06

 

姬舒荣

民进上海市委医疗卫生委员会委员

民进同济大学委员会委员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2024年4月9日是第19个国际护胃日。胃的健康,关系到我们全身营养的供应,保护胃的健康刻不容缓。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最新GLOBOCAN数据,2020年全球胃癌发病率在所有肿瘤中排名第5,死亡率排名第3。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发病率占全球43.9%,接近半数,其中48.28%为晚期。即使经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小于30%,严重威胁国人的生命健康。

胃癌主要发病于老年人群,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如今随着不健康饮食习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以及不良作息等因素的影响,胃癌的发病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漫长的过程:炎性反应→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因此如何预防胃癌的发生以及在癌变前的任何一个阶段,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早期胃癌的发现率仅有10~20%,而对比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早期胃癌发现率有70%以上。相对于中晚期胃癌的治疗,绝大多数早期胃癌经过根治性治疗后5年生存率大于90%,甚至部分病人采用胃镜下治疗就可以实现根治,从而避免手术,预后很好。因此,应该重视早期筛查在胃癌防治中的重要性,特别对于胃癌高危人群,早筛、早诊、早治,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其生命质量。

为什么早期胃癌的发现率不够高呢?

一方面是大家对胃癌的筛查还不够重视,另外一方面80%的早期胃癌无症状,部分病人可有消化不良症状,可能的表现主要有:嗳气、反酸、腹胀、黑便、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和常见的良性胃病如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症状相似,而且常常自行口服一些胃药后症状缓解,因此容易被忽视。当出现体重减轻(约60%)、上腹痛(约50%)、贫血、明显的食欲减退、厌食和乏力等症状就诊发现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尽早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哪些人应该早期筛查呢?

胃癌的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共同导致,如遗传、疾病状态。饮食习惯等因素。胃癌的危险因素包括:

1.年龄:我国大于45岁人群胃癌发病率明显上升,且随年龄增长死亡率也随之增加;

2.性别:男性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女性;

3.患有以下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者、恶性贫血、慢性胃溃疡、胃部息肉、异型增生(轻、中、重度、中重度肠化生、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癌前病变(如上皮内瘤变)、胃粘膜巨大皱褶征等;

4.胃部手术史:良性疾病术后残胃(术后10年),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个月);

5.生活饮食习惯: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熏制食物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量低;

6.明确家族史(特别是胃癌患者I级亲属);

7.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怎样早期发现呢?

年龄大于40岁有腹痛、腹胀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以上高危因素的对象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筛查。胃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钡剂造影检查、胃镜检查、血清学检查及HP感染检测等。

1.X线钡剂造影检查:胃癌检查中可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但与内镜检查比较,由于上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检查有放射性且阳性率较低,因此,胃癌筛查时需谨慎应用,目前已经基本被胃镜取代;

2.胃镜筛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被视为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胃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发现依赖于检查者的操作经验和电子、化学染色及放大内镜设备。同时,其缺点还包括假阳性和过度诊断,以及由于治疗前咽部麻醉引起的休克、穿孔、出血等突发事件。早期胃癌行内镜检查可更详细、全面观察胃黏膜,在常规白光内镜检查的基础上,仔细检查局部黏膜颜色、表面结构等特征,以判断是否存在可疑病变。同时可开展如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电子染色内镜等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同时可提供相关组织病理学、浸润深度和范围等信息;

3.血清学筛查: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可分为PGⅠ和PGⅡ 2种亚型,可反映胃体和胃窦黏膜的外分泌功能。当胃黏膜出现萎缩时,血清PGⅠ的水平及PGⅠ与PGⅡ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可能会降低,可用于无症状健康人群的胃癌筛查。胃泌素‑17(gastrin‑17,G‑17)是1种反映胃窦内分泌功能的重要敏感指标,是胃窦G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酰胺化胃泌素。其可提示胃窦黏膜萎缩或异常增殖状况。血清G‑17水平升高可提示胃癌发生。目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CA72‑4、CA125、CA242等,在进展期胃癌中阳性检出率仅为20%~30%,早期胃癌中阳性率<10%,因此,不推荐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onoclonal gastric cancer 7 antigen,MG7‑Ag)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胃癌肿瘤标志物,其在正常胃黏膜不表达,在胃癌前疾病、胃癌前病变、胃癌中阳性率分别为40.5%、61.0%、94.0%。MG7‑Ag虽然作为胃癌诊断标志物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但在早期胃癌筛查方面的应用价值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推荐将PG、G‑17、MG7‑Ag和血清HP抗原(helicobacter pylori antigen,Hp‑Ag)等联合检测,配合评分系统或有利于胃癌的精准筛查;

4.HP感染检测:人类胃癌第Ⅰ类致癌因素被认定是HP感染,尤其对于肠型胃癌的发生。尽管尚未明确证实检测HP感染有助于降低胃癌死亡风险,但HP感染状态仍是早期胃癌必要的筛查指标之一。(1)血清HP抗体检测:胃黏膜严重萎缩患者,可能存在胃黏膜HP菌量减少等干扰因素,可使它方法检测假阴性率较高,血清学检测不受该因素影响。血清学可同时对HP、PG、G‑17进行检测,从而更适用于胃癌筛查。(2)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13C-UBT和14C‑UBT,具有较高准确性、操作便捷及不受HP在胃内分布影响等优势。对于部分HP抗体阳性者,但又无法确定是否有HP感染时,UBT是有效的附加检测手段。(3)粪便抗原检测:HP随着胃黏膜上皮每3天更新1次,其代谢产物及死菌体等作为非特异性抗原,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HP粪便抗原检测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酶免疫分析法和免疫色谱法。HP粪便抗原检测样本获取和储存相对便捷,更适用于儿童、老人等不能配合完成UBT的患者。

5.其他: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靶向测序、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等。《胃癌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对有遗传性胃癌或家族中存在胃癌病史个体,使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遗传性肿瘤相关基因全面筛查。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s)、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循环游离DNA(circulating free DNA,cfDNA)和外泌体的二代测序技术为早期胃癌的筛查和诊断开辟新途径。

如何预防胃癌的发生呢?

预防胃癌的关键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根除HP等措施控制胃癌的危险因素,同时关注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以降低患病风险,实现“未病先治”目标。具体措施包括:

1. 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低盐饮食,尤其是避免腌渍、烟熏、油炸、烘烤类食物和霉变食物摄入,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大蒜、绿茶等的摄入量,这类食物所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C、E或酚类具有抑癌作用,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2. 积极防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 定期体检,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

4. 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和进食过烫的食物;

5. 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6. 加强防癌科普教育:加强胃癌相关知识宣传和科普教育,能够提高居民对胃癌的警惕性并增强其对胃癌筛查的认识并接受胃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并进行早期治疗,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同时通过对居民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促其养成量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胃癌的预防。

原标题:《【科普】护胃日——让我们保“胃”健康》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