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疗法:从旧石器时代到今天

阅读: 11 发表于 2024-04-24 00:43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西汉人体经穴髹漆木俑。王正伟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王敬在给患者刮痧。作者供图
 

砭石疗法是中国最古老的治病方法。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我国的古人就已经会用砭石治病了。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它已由原来粗浅直观单一经验的治疗方法,发展成为如今有系统中医理论指导,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且适应病种广泛,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中医非药物疗法。

 

“针砭一家”乃历史之误

 

砭石与针灸都是我国传统疗法,但二者并非同一种疗法,很多人却误将“针”“砭”混为一谈。

 

《山海经·东山经》中有言“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宋朝罗泌《路史》载原始社会酋长太昊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疾”。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也常有砭石的记载。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就有“美疢不如恶石”的记载。汉代服虔注曰:“石,砭石也。”

 

直到西汉,还有关于砭石及其使用的记载,可到了东汉以后,史书、医籍中已罕有砭石术的记载了。医家、学者对砭石范畴的认识已很狭隘,对其注解亦充满了推断与臆测,持砭石即石针观点的学者占据多数。

 

相关论述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记载:“砭,以石刺病也。”南北朝全元起注之曰:“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又有唐朝王冰注曰:“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针,但言砭石尔。”唐代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云:“医经者……用度箴石汤火所施。”又言:“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以上是将砭石解释为石针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他们大多认为砭石即石针,其后被金属针代替而不复存在,这种“其术(砭石)已绝矣”的观点一直影响到近代社会。如民国时期中医名家谢利恒先生编撰近代中医药辞书《中国医学大辞典》,将砭石解释为“石锋之可代针刺者”。199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针灸大辞典》,将砭石解释为“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的工具。

 

尽管此类言论颇多,在整个学术界也占有主导地位,但是这种认识仍然存在狭隘、模糊,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一面。而且,砭石与针刺本来就是两种疗法,且来源、适应证均不同,从古典医书中很容易得到证实。

 

另外,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砭石的形状不是单一的,其作用既可刺血、排脓,也可割切、按摩、热熨,因其形状不一,其作用亦可异。如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县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枚砭石,长4.5厘米,一端扁平呈半圆形刀状,可用于切开痈肿,另一端呈锥状,可用作针刺,中间的把柄为四棱形。河南新郑市韩城遗址也出土过一枚砭石,一端卵圆,可用于按摩,另一端呈三棱形,可用以放血,似是“圆针”和“锋针”两种针具的结合体。四川出土的砭具后端呈手柄状,便于手持,前端尖锐,头部圆滑,能对人体皮肌和穴位进行刮、按、点等手法。200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罕见的收藏》的文章,其中记载的一枚被专家称为“典型针砭”的砭石与现代刮痧板非常相似。

 

古代砭石与当代刮痧

 

当前,刮痧成为砭石疗法的主要存在形式。而在民间,流传最广、老百姓最能接受的保健方法,当数从古代砭石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刮痧疗法了。

 

砭石形状各异,从文献记载和砭石的构造分析,其功能涵盖刺血、放血、排脓、按摩、热熨、点穴、刮拭等诸多方面。其中刺血、放血、排脓等功用逐步被金属工具之针刀所取代;按摩、热熨、点穴等功用与推拿按摩合流;其刮拭、按摩、点穴等功用逐步在民间发展成为刮痧疗法。

 

古代的刮痧工具五花八门,有木制、竹制者,亦有用汤匙、碗边、铜钱、贝壳等替代品进行操作的,该法主要用于治疗痧病及中暑、感冒、腹泻等病症。发展到现代,其主要用水牛角和玉石为原材料,制成形状各异的刮痧板,治疗病种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小毛病,适用范围已拓展到内、外、妇、儿及男科、伤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的400余种疾病,且疗效显著。

 

事实上,砭石疗法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刮”。现代的刮痧到底是不是古老砭石在现代的主要存在形式,这个话题的诸多讨论也许都太复杂化了,世界上很多事解释得越复杂往往离真理就越远。这让我想起了金庸先生小说《侠客行》中的故事,众武林高手齐聚侠客岛,研究《侠客行》古诗中,包蕴古往今来最最博大精深的武学奥秘。虽经他们数十年竭尽心智的研究,但均不能参悟,什么原因呢?他们都从字面和注释中去研究,所以走向歧途。最后被一位叫石破天的后生参透,正是因为他大字不识几个,没法从字面和注释中去研究刻在石壁上文字中的武学,而只能从字形中去体会,所以获得了成功。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现代学者对“砭石”的研究也多从古今注释中去研究,是不是也走向了歧途?从“砭”字字形分析,“砭”字左侧石字旁告诉我们的信息是“砭石”是以石为材料制成的,右侧上方的“撇”给我们的信息是一边薄一边厚形状和45度角度,好似现在我们用的刮痧板,一边薄一边厚的结构和刮痧板与皮肤保持45度进行刮拭手法的角度。因此,“砭”字从字形分析,就是以石刮之。

 

该疗法发展至今,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的面前。中国刮痧健康法是在传统刮痧疗法的基础上的继承发展,现代科技发展,使砭石刮痧板和水牛角刮痧板外部构造、表面光洁等方面,更加适合人体各部位需要,以砭石或水牛角为材料的刮痧板,也更加体现了绿色生态自然之法的特点,同时避免了金属类器械所造成的疼痛、易伤皮肤、产生静电等不良反应,亦避免了瓷器类器械易碎、不易携带等情况,还避免了现代化学用品如塑料制品给人体皮肤可能造成的危害。

 

表于皮肤施于脏腑

 

刮痧疗法对机体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二是治疗。其中预防保健的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

 

刮痧的施术部位是人体体表皮肤,而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之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是因为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因而,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皮肤也是经络在体表的反映,因此,内在的病变也可在皮部有所表现,可以通过对皮部变化的诊察,判断出内生的疾病。《素问·皮部论》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可见,观察皮部色泽变化可以诊断疾病。

 

脏腑经络病变还在体表皮部反映以下改变:触摸皮肤而有温、凉、润滑、厚薄、粗细、坚柔、凹凸、如筋、如索、如结、如珠、如黍米、如小锤、如横木;患者自我感觉皮部的情况,可有皮部酸、麻、胀、痛、木、沉、紧、坚、温、凉、冒凉气、有热流感、如有蚁行、如蠕动、气行如电流、如水流等感觉。

 

此外,穴位不仅是一个点的概念,更是一个立体的部位。正规穴位在健康时和疾病时,其体表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即是变动的,但这种变动很少会离开该经相应的皮部范围。而阿是穴更是在皮部的敏感压痛点,随疾病变化而不固定。在皮部进行刮痧,接触皮肤的面积比较大,刮痧施治的穴位不止一两个,有时甚至几十个穴位,如在背部进行刮痧,即使穴位变动也不离其中,这是刮痧治病效果不错的道理。

 

    ■作者简介

 

王敬是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主任医师,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等。他在中医养生和调理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减法养生”理论及实践方法,帮助无数亚健康者摆脱困苦。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